谁应该成为作者?
一般而言,所有署名作者都应在研究工作中做出实质性且重要的智力贡献。
遗憾的是,这一原则并非总能得到遵守。有些稿件的作者人数多达几十甚至上百名;有的实验室将所有成员的名字都列在论文上;也有人无论是否实际参与,只要论文来自其所在实验室,便要求署名。
如果某位同事仅负责配制缓冲液或进行例行的计算机编程,这些贡献应在论文的“致谢”(Acknowledgments)部分予以说明,但不足以构成作者资格。与同事或课题组的常规讨论通常也不足以成为署名的理由。
虽然“什么是重要的智力贡献”这一界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,但伦理原则是明确的,应当严格遵守。通常,作者署名问题应由研究参与者之间通过讨论解决;在少数情况下,可能需要第三方介入协调。无论如何,在论文投稿之前,署名问题都应得到完全解决。
---
作者顺序的确定
关于作者署名顺序的问题常常引发争议。严格来说,这并非伦理问题,而是一种学术惯例,且各学科与机构做法不同。
通常,第一作者被认为对研究贡献最大,而最后一位作者往往是资深研究者或通讯作者(corresponding author)。
然而,也存在其他做法,例如按照姓氏字母顺序排列作者,或在论文中明确说明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。
理想情况下,作者顺序应通过协商一致确定,但由于不同研究者的感受与认知差异,这一问题有时难以完全避免争议。研究人员不应过度执着于署名顺序。
从长远来看,科学家的声誉取决于其全部学术成果及其对领域的总体贡献,而非单篇论文中的署名位置。
---
作者的责任
人们常说:“所有作者都应对论文的全部内容负责。”
这一理念值得肯定,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完全现实。多数论文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,且每位作者通常只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工作。
例如,一篇论文可能包括:
由晶体学专家确定的晶体结构;
由光谱学专家获取的光谱数据;
由动力学专家完成的反应速率测定。
在这种情况下,单一作者无法对所有研究结果承担技术责任。
更为现实的理解是:每位作者都应认真阅读论文并理解其主要结论,但仅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部分承担技术与学术责任。
通讯作者(corresponding author)的特殊职责在于:
确保所有作者在投稿前已阅读并批准论文内容;
并在论文修改与修订阶段维持这一共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