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 L.F. Leloir:核苷酸糖及其在聚糖生物合成中的作用。
1950 Karl Schmid:α1-酸性糖蛋白(乳清酸糖蛋白),一种主要的血清糖蛋白的分离。
1952 W.T. Morgan, W.M. Watkins:ABO 血型的碳水化合物决定簇。
1952 E.A. Kabat:ABO 与 Lewis 血型以及分泌型与非分泌型状态的关系。
1952 A. Gottschalk:唾液酸作为流感病毒的受体。
1952 T. Yamakawa:血型脂,红细胞膜的主要糖鞘脂。
1953 R. Lemieux:蔗糖的合成。
1956–1963 M.R.J. Salton, J.M. Ghuysen, R.W. Jeanloz, N. Sharon, H.M. Flowers:细菌肽聚糖骨架结构;自然界中主要的结构多糖(几丁质、纤维素和肽聚糖)全程 β1-4 连接。
1957 P.W. Robbins, F. Lipmann:PAPS(聚糖硫酸化的供体)的生物合成和表征。
1957 H. Faillard, E. Klenk:N-乙酰神经氨酸作为神经氨酸酶(受体破坏酶)产物的结晶。
1957–1963 J. Strominger, J.T. Park, H.R. Perkins, H.J. Rogers:肽聚糖生物合成的机制和青霉素的作用位点。
1958 H. Muir:“粘多糖”通过丝氨酸共价连接到蛋白质上。
1958 J. Baddiley:细胞壁磷壁酸的发现。
1960 D.C. Comb, S. Roseman:CMP-N-乙酰神经氨酸的结构和酶促合成。
1960–1965 O. Westphal, O. Lüderitz, H. Nikaido, P.W. Robbins:脂多糖和内毒素聚糖的分离。
1960–1970 R. Jeanloz, K. Meyer, A. Dorfman:糖胺聚糖的结构研究。
1961 S. Roseman, L. Warren:唾液酸的生物合成。
1961–1965 G.E. Palade:糖蛋白生物合成和分泌的内质网–高尔基体途径。
1962 A. Neuberger, R. Marshall, I. Yamashina, L.W. Cunningham:GlcNAc-Asn 作为第一个明确的碳水化合物-肽连接。
1962 W.M. Watkins, W.Z. Hassid:UDP-半乳糖和葡萄糖的酶促合成乳糖。
1962 J.A. Cifonelli, J. Ludowieg, A. Dorfman:艾杜糖醛酸作为肝素的组成部分。
1962–1966 L. Roden, U. Lindahl:连接糖胺聚糖到蛋白聚糖的蛋白质核心的四糖鉴定。
1962 E.H. Eylar, R.W. Jeanloz:证明 α1-酸性糖蛋白中 N-乙酰乳糖胺的存在。
1963 L. Svennerholm:神经节苷脂的分析和命名。
1963 D. Hamerman, J. Sandson:透明质酸与间-α-胰蛋白酶抑制剂之间的共价交联。
1963–1964 B. Anderson, K. Meyer, V.P. Bhavanandan, A. Gottschalk:Ser/Thr-O-连接聚糖的 β-消除。
1963–1965 R. Kuhn, H. Wiegandt:GM1 和其他脑神经节苷脂的结构。
1963–1966 M.J. Osborn, E.C. Heath:脂多糖 (LPS) 中 Kdo 的发现。
1963–1967 B.L. Horecker, P.W. Robbins, H. Nakaido, M.J. Osborn:细菌脂多糖和肽聚糖生物合成中的脂质连接中间体。
1964 V. Ginsburg:GDP-岩藻糖及其从 GDP-甘露糖的生物合成。
1964 B. Gesner, V. Ginsburg:聚糖控制白细胞向靶器官的迁移。
1965 L.W. Cunningham:糖蛋白聚糖的微异质性。
1965–1966 R.O. Brady:葡萄糖脑苷脂酶是戈谢病中缺乏的酶。
1965–1967 M.J. Osborn, A. Wright, P.W. Robbins, L. Rothfield, H. Nikaido, B.L. Horecker:LPS O-抗原生物合成中的十一烯醇连接中间体。
1965–1975 J.E. Silbert, U. Lindahl:肝素和硫酸软骨素的无细胞生物合成。
1965–1975 W. Pigman:粘蛋白中以 Ser 或 Thr 作为 O-糖基化位点的串联重复氨基酸序列。
1966 M. Neutra, C. Leblond:高尔基体在蛋白质糖基化中的作用。
1966–1969 B. Lindberg, S. Hakomori:用于测定聚糖连接的甲基化分析的改进。
1966–1976 R. Schauer:自然界中唾液酸的多种修饰、其生物合成和降解。
1967 L. Rodén, L.-Å. Fransson:硫酸皮肤素的共聚物结构的证明。
1967 R.D. Marshall:N-糖基化仅发生在基序 Asn-X-Ser/Thr 中的天冬酰胺残基上。
1968 J.A. Cifonelli:硫酸乙酰肝素的域结构的描述。
1968 R.L. Hill, K. Brew:α-乳清白蛋白作为半乳糖基转移酶特异性的修饰剂。
1969 L. Warren, M.C. Glick, P.W. Robbins:恶性转化细胞中 N-聚糖的尺寸增加。
1969 R.J. Winzler, R. Spiro:红细胞膜和胎球蛋白中 O-聚糖的结构。
1969–1974 V.C. Hascall, S.W. Sajdera, H. Muir, D. Heinegård, T. Hardingham:软骨中透明质酸-蛋白聚糖的相互作用。
1969 H. Tuppy, P. Meindl:2-脱氧-2,3-脱氢-Neu5Ac 作为病毒唾液酸酶抑制剂的合成。
1968–1970 E. Neufeld:粘多糖贮积症中溶酶体酶缺陷的鉴定。
1969 G. Ashwell, A. Morell:聚糖可以控制糖蛋白在血液循环中的寿命。
1970 K.O. Lloyd, J. Porath, I.J. Goldstein:凝集素用于糖蛋白亲和纯化的应用。
1971–1973 L.F. Leloir:二萜醇磷酸糖是蛋白质 N-糖基化的中间体。
1971–1975 P. Kraemer, J.E. Silbert:硫酸乙酰肝素作为脊椎动物细胞表面的常见组成部分。
1971–1980 B. Toole:透明质酸在分化、形态发生和发育中的作用。
1972–1982 S. Hakomori:乳糖和血型脂系列糖鞘脂作为发育调节和肿瘤相关抗原。
1972 J.F.G. Vliegenthart:高场质子核磁共振 (NMR) 光谱用于聚糖的结构分析。
1973 W.E. van Heyningen:糖鞘脂是细菌毒素的受体。
1973 J. Montreuil, R.G. Spiro, R. Kornfeld:所有 N-聚糖的共同五糖核心结构。
1974 C.E. Ballou:酵母甘露聚糖的结构和酵母甘露聚糖突变体的产生。
1974 A.L. Tarentino, T.H. Plummer, F. Maley, N. Koide, T. Muramatsu:Endo-b-N-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H 和 D 的纯化和表征。
1975 V.I. Teichberg:第一个半乳糖凝集素的鉴定。
1975 V.T. Marchesi:血型糖蛋白(第一个已知的跨膜糖蛋白)的一级结构。
1975–1976 U.B. Sleytr, J.L. Strominger:嗜热革兰氏阳性菌和古菌中的蛋白质糖基化。
1975–1980 A. Kobata:使用多种收敛技术进行 N-和 O-聚糖的结构解析。
1975–1980 P. Stanley, S. Kornfeld, R.C. Hughes:具有糖基化缺陷的凝集素耐药细胞系。
1977 W.J. Lennarz:Asn-X-Ser/Thr 是脂质介导的 N-糖基化的必要和充分条件。
1977 I. Ofek, D. Mirelman, N. Sharon:细胞表面聚糖作为传染性细菌的附着位点。
1977–1978 S. Kornfeld, P.W. Robbins:蛋白质糖基化中 N-聚糖中间体的生物合成和加工。
1977 R.L. Hill, R. Barker:参与蛋白质糖基化的第一个糖基转移酶的纯化。
1977 N. Koide, T. Muramatsu:IgG Fc 聚糖在免疫学相互作用中具有作用。
1978 C. Svanborg:糖鞘脂作为细菌粘附的受体。
1978 D. Solter, B.B. Knowles: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(例如 SSEA-1 [Lewis x])的发现。
1979 R.R. Schmidt:三氯乙酰亚胺酯糖基化方法。
1979–1982 E. Neufeld, S. Kornfeld, K. Von Figura, W. Sly:溶酶体酶运输的甘露糖-6-磷酸途径。
1980–1981 J. Rothman, R. Schekman:糖缀合物 ER–高尔基体运输途径的无细胞分析。
1980–1983 F.A. Troy, J. Finne, S. Inoue, Y. Inoue:细菌和脊椎动物中多唾液酸的结构。
1980 H. Schachter:糖基转移酶在 N-和 O-聚糖分支中的作用。
1980–1982 V.N. Reinhold, A. Dell, A.L. Burlingame:质谱用于聚糖的结构分析。
1980–1985 S. Hakomori, Y. Nagai:糖鞘脂作为跨膜信号传导的调节剂。
1981 R.P. Silver, W.F. Vann:细菌多糖从克隆基因在异源宿主中的表达。
1981–1985 M.J. Ferguson, I. Silman, M. Low:糖基磷脂酰肌醇 (GPI) 锚的结构定义。
1982 J. Paulson, R. Hill:流感病毒对 α2-6-和 α2-3-连接唾液酸的差异结合。
1982 U. Lindahl, R.D. Rosenberg:抗凝血酶识别的特定硫酸化肝素五糖序列。
1982 C. Hirschberg, R. Fleischer:糖核苷酸进入高尔基体的转运。
1983 C.R.H. Raetz:脂质 X(2,3-二酰基-葡萄糖胺-1-P)的发现,脂质 A 结构的确认。
1984 G. Hart:O-GlcNAc 介导的细胞内蛋白质糖基化。
1984 J. Jaeken:“碳水化合物缺陷型糖蛋白综合征”的描述。
1984 P. Albersheim, A. Darvill:游离聚糖作为植物中的特定信号分子。
1984 Y.A. Knirel:假氨酸(第一个原核壬糖酸)的发现。
1984–1990 J. Esko:具有改变的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突变体的复制板选择。
1984 I. Vlodavsky:肝素酶的分离。
1985 R.B. Parekh, R.A. Dwek, T.W. Rademacher, A. Kobata:类风湿关节炎与 IgG 糖基化的变化相关。
1985 S. Kusumoto, T. Shiba, C. Galanos, O. Luderitz, E.T. Rietschel, O. Westphal, H. Brade:脂质 A 的合成和内毒素特性的确认。
1985 M. Klagsbrun, D. Gospodarowicz:肝素–FGF 相互作用的发现。
1986 W.J. Whelan:糖原是在糖原蛋白引物上合成的糖蛋白。
1986 J.U. Baenziger:垂体激素的硫酸化 N-聚糖的结构。
1986 Y. Inoue, S. Inoue:2-酮-3-脱氧壬糖酸 (Kdn) 在虹鳟鱼卵中的发现。
1986 P.K. Qasba, J. Shaper, N. Shaper:第一个动物糖基转移酶的克隆。
1987 A. Imberty, S Perez:淀粉的双螺旋结构。
1987 Y-C. Lee:脉冲安培检测 (HPAEC-PAD) 的寡糖高压阴离子交换色谱。
1988 K. Drickamer:从一级结构预测碳水化合物识别域 (CRDs)。
1989 G.W. Hart, P. Englund:锥虫中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生物合成途径。
1989 M. Bevilacqua, E. Butcher, B. Furie, L. Lasky, R. McEver, S. Rosen, B. Seed, M. Siegelman, L. Stoolman, I. Weissman, J Magnani, S. Hakomori, J. Paulson, M. Tiemeyer, M. Fukuda, A. Varki, R. Cummings, M.A. Gimbrone, R.S. Cotran, J.J.Woodruff:选择素和选择素配体的发现。
1990 F. Yamamoto, H. Clausen, S. Hakomori:ABO 血型的分子遗传学基础—A/B 糖基转移酶的克隆。
1990–2005 Fu-Tong Liu, G. Rabinovich, R. Cummings, G. Vasta, L. Baum:半乳糖凝集素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的发现。
1990–2006 P. Orlean, D.E. Levin, A. Conzelmann, H. Riezman, Y. Jigami:酿酒酵母中参与 GPI 锚生物合成和转运的基因的鉴定。
1991 B. Henrissat:糖苷水解酶的分类。
1991 R. Brady:通过甘露糖受体对戈谢病的酶替代疗法。
1991 A. Varki, S. Hedrick:通过表达降解酶来修饰小鼠中的糖基化。
1992–1997 R. Gilmore, M. Aebi, L. Lehle, N. Dean, W. Lennarz:寡糖基转移酶的分子鉴定。
1992–1997 W. Reutter, C. Bertozzi:非天然单糖前体的代谢掺入,活体系统中的生物正交聚糖标记。
1993 T. Kinoshita, J. Takeda:PIGA 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导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。
1993 S. van Boeckel, M. Petitou:肝素抗凝血五糖的合成。
1993–1999 T. Kinoshita:哺乳动物中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生物合成基因。
1993–1998 P. Crocker, A. Varki:Siglecs 的发现和分类。
1993–2004 F.K. Hagen, L.A. Tabak, K. G. Ten Hagen, T. A. Fritz:第一个 ppGalNAcT 的克隆和晶体结构,功能亚类的鉴定。
1994 P. Stanley, J. Marth, J. Lowe:小鼠中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失活。
1994 A. Parodi, A. Helenius, J. Bergeron, D.Y. Thomas, D.B. Williams:钙联蛋白/钙网织蛋白促进 ER 中糖蛋白的折叠。
1995–2001 N. Taniguchi, J.W. Dennis, M. Demetriou:N-聚糖修饰影响受体信号传导、免疫、生长、癌变和转移。
1995 L. Powell, A. Varki:I 型凝集素的定义。
1996 H. Freeze, T. Marquardt:甘露糖纠正一种先天性糖基化障碍中的 N-糖基化。
1996–1998 A. Polissi, C. Georgopoulos, C.R.H. Raetz:MsbA(脂质 A 转运体)的发现。
1997 P.M. Rudd, R.A. Dwek:高压液相色谱 (HPLC) 基聚糖分析。
1997 J. Egrie:通过糖工程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。
1997–2000 F.M. Platt, T.D. Butters, A. Zimram, R.A. Dwek, J. Shayman:糖鞘脂合酶抑制剂用于糖脂贮积病的治疗。
1998 C.M. West:盘基网柄菌中复杂胞质糖基化的发现。
1998 B. Henrissat:CAZy 数据库在线可用。
1998 M. Aebi, Y. Yamaguchi, K. Kato, J. Weissman:聚糖调节 ER 相关降解 (ERAD)。
1998 A. Suzuki, A. Varki:人类中 CMP-Neu5Ac 羟化酶的失活突变。
1999 P. Guerry, M. Aebi, C. Szymanski, M. Young:原核生物制造 N-连接聚糖。
1999 P. Gagneux, A. Varki:将聚糖多样性与内在和外在功能联系起来的进化合成。
1999 C.W. von der Lieth:糖信息学平台的发展。
2000 R. Haltiwanger, K. Irvine, P. Stanley, F. Vogt, H. Clausen, S. Cohen:糖基转移酶是Notch 信号通路的基本组成部分。
2001 P. Seeberger, C.-H. Wong:自动化聚糖合成。
2001 P.K. Qasba:b1-4GalT-I 与 α-乳清白蛋白复合体的晶体结构。
2001 J. Hofsteenge:C-甘露糖基化的发现。
2001 K. Campbell, T. Endo:肌营养不良症中抗肌萎缩蛋白聚糖 O-甘露糖聚糖的缺陷合成。
2001 T. Ju, R. Cummings:核心 1 β-半乳糖基转移酶的稳定性需要独特的伴侣蛋白 Cosmc。
2001–2005 L. Borsig, N.M. Varki, A Varki:P-和 L-选择素促进肿瘤转移,可被肝素抑制。
2001–2006 T. Angata, N.M. Varki, A Varki:CD33-相关 Siglecs 的人类特异性变化。
2002 K.G. Ten Hagen, D.T. Tran, H. Clausen:ppGalNAcT 对生存力至关重要的发现。
2002 T. Feizi, D. Wang, P.H. Seeberger, C-H. Wong, R. Cummings, J. Paulson, O. Blixt:天然和合成聚糖微阵列的发明。
2002 C. Costello, A. Dell:聚糖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/电离 (MALDI)-质谱。
2005 L.K. Mahal, J. Hirabayashi:凝集素微阵列用于糖组学分析。
2006 A.M. Almeida, Y. Murakami, T. Kinoshita, A. Karadimitris:遗传性 GPI 缺乏症的发现。
2006 T. Angata, T. Hayakawa, M. Nakamura:配对 Siglec 受体的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