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1975年杂交瘤技术诞生以来,单克隆抗体(mAb)在疾病的预防、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然而,这种技术制备的抗体多为鼠源性,作为异种蛋白,它们在人体内重复应用时存在严重的局限性:
免疫原性: 会引发不同程度的人抗鼠抗体(HAMA)反应,不仅削弱了抗体的治疗效果,还可能损害清除抗体的器官。
效应功能不足: 鼠源单抗在人体内激活补体系统和Fc受体相关效应机制(如ADCC)的能力较弱,限制了其临床应用。
为克服这些缺陷,科学家们根据抗体的结构与功能联系,发展出不同的策略对鼠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,以在保持原有亲和力与特异性的同时,降低免疫原性。鼠抗体的人源化改造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:
人源化改造的三个发展阶段
| 代数 | 改造形式 | 结构特点 | 人源性比例 | 免疫原性 |
| 第1代 | 嵌合抗体 | 鼠源可变区 + 人源恒定区 | 约 65% | 仍有较强 HAMA 反应 |
| 第2代 | CDR 移植抗体 | 鼠源 CDR 区 + 人源 FR 区 + 人源恒定区 | 超过 90% | 免疫原性显著降低 |
| 第3代 | 完全人源性抗体 | 全人源序列 | 100% | 根本上克服 HAMA 反应 |
1. 嵌合抗体(Chimeric Antibody, 第1代)
这是抗体人源化改造的开端。由于约90%的HAMA反应是针对鼠抗体的恒定区,研究人员(Morrison等在1984年首次报道)设计用人抗体的恒定区替换鼠抗体的恒定区。
2. CDR 移植抗体(Humanized Antibody, 第2代)
为进一步降低免疫原性,研究人员(以Winter博士为代表)提出了CDR移植的概念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源化。
3. 完全人源性抗体(Fully Human Antibody, 第3代)
这是克服HAMA反应的最理想方式。
原理: 主要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,通过链更替(chain shuffling)或表位导向选择法,将鼠单抗的可变区替换为完全人源性的序列。例如,保留鼠抗体的一条链,用抗原筛选其与人抗体库中另一条链的组合,找到有活性的配对,最终组合成完全人源性的单抗。
特点: 具有 100% 的人抗体序列,从根本上消除了HAMA反应。但相对于CDR移植,此方法成功率不高,且可能因细微的序列差别导致特异性改变,结合到同一抗原的不同表位上。最新的改进方案是将人重链和轻链库中的CDR3替换为亲本鼠单抗的CDR3后再进行筛选,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。
抗体人源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
无论采用哪种改造方案,都必须遵守以下两个核心原则:
保持活性: 必须维持甚至提高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,确保其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不丧失。
降低异源性: 必须降低或基本消除抗体的免疫原性。
临床应用的亚类选择考量
在设计人源化抗体时,选择合适的免疫球蛋白亚类(Isotype)至关重要:
近年来,工程抗体在FDA批准的新药中占据了很大比例,数十种人源化抗体已进入或应用于临床。通过综合、合理地应用各种人源化方法,并在设计中针对不同的异源抗体选择合适的途径,可以有效提高抗体亲和力,减少异源性,同时兼顾免疫学活化,这必将为新药开发和顽固疾病治疗开辟新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