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白质交联剂 (Protein crosslinker) #294
甲醛(Formaldehyde, FA) 是最早被用于生物体系中的交联剂之一,几十年来一直作为组织固定剂与防腐剂使用。近年来,它再次引起关注,被用于 体内蛋白质–蛋白质相互作用(PPI) 的交联研究 [10.1002/jms.1415]。
化学特性与交联机理
由于分子尺寸极小,甲醛能够高效穿透细胞壁与膜,对细胞和组织具有优异的渗透性,从而可实现 蛋白质–蛋白质 [10.1073/pnas.82.19.6470]、蛋白质–核酸、甚至 核酸–核酸 [10.1021/bi00677a030] 之间的交联。
然而,甲醛的化学反应途径复杂,产物混合物异质性高,导致其质谱解析较为困难。
甲醛为最简单的双功能交联剂,其两个反应位点可在极短距离(2.3–2.7 Å)内连接功能基团。
早期研究假设 FA 通过在相邻氨基酸间形成 甲基桥(R¹–CH₂–R²) 完成交联 [10.1021/ja01188a018][10.1016/s0079-6603(08)60099-9]。理论上该交联使总质量增加 12 Da,对应一个碳原子。的确,在 FA 处理后观察到肽段质量增加 12 Da 的现象 [10.1074/jbc.M310752200][10.1021/bc050340f][10.1016/j.aca.2008.04.049],但尚无直接证据表明这些变化源于真正的交联而非局部修饰。
FA 交联产物可通过加热(如煮沸)逆转 [10.1002/jms.1415],因此在样品分析前具有一定的可控性。
然而,与 NHS 酯类等可控化学试剂相比,FA 的 非特异性反应性高、交联臂极短,使得交联肽段的质谱鉴定极具挑战性。
蛋白质交联反应途径
甲醛交联的第一步涉及 赖氨酸(Lys)侧链 ε-氨基、N 端胺基、脯氨酸(Pro)次胺 及 色氨酸(Trp)环氮 等可供反应的位点。
第一步生成 亚胺(methanol imine),其主要形成于赖氨酸的胺基上。随后,这些修饰可与其他氨基酸反应,包括组氨酸(His)、天冬酰胺(Asn)、谷氨酰胺(Gln)、酪氨酸(Tyr)酚环邻位、色氨酸侧链氮或精氨酸(Arg)胍基团 [10.1002/jms.1415]。
这种多反应位点的特性使得 FA 交联的产物复杂且异质。
应用与方法学发展
在 PPI 研究中,FA 交联可在低浓度(< 1%)和短时间(几分钟)条件下进行,以限制交联多样性并保持蛋白复合物的原生状态。
质谱研究表明,10 分钟内 FA 即可引起显著修饰 [10.1002/jms.1415],且肽段中氨基酸的空间邻近性与局部环境均影响反应性。
Guerrero 等(2006) 将 FA 交联与 SILAC 定量策略 结合,用于鉴定酵母 26S 蛋白酶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蛋白 [10.1074/mcp.M500303-MCP200]。FA 的一个优势是交联可热解,使其与质谱分析高度兼容,并可配合 共免疫沉淀(co-IP) 进行特异性复合物富集。
随后发展的 SPINE(Strep–protein interaction experiment) 方法 [10.1002/pmic.200700491] 展示了 FA 交联在 PPI 研究中的实用性:诱饵蛋白带有 Strep 标签,经 FA 交联后与链霉亲和素或 Strep–亲和素基质结合,强洗涤后用生物素或去硫生物素洗脱。FA 交联的可逆性保证了复合物的温和解析。其改进版 Membrane–SPINE 进一步扩展至膜蛋白互作体系 [10.1002pmic.201000558]。
机制再评估与最新进展
Kalisman 课题组(2020) 对 FA 交联进行了系统分析 [10.1038/s41467-020-16935-w],发现交联产物并非传统认为的 12 Da 甲基桥,而是两个亚胺修饰赖氨酸侧链形成的二聚体(质量增加 24 Da)。该反应仅在结构化蛋白中(而非肽段中)发生,说明其依赖于赖氨酸侧链的空间接近性。虽然研究未明确提出产物结构,但该发现重新定义了 FA 交联的化学基础,也解释了为何早期研究难以检测到稳定的交联肽段。
然而,Kalisman 的研究中仍仅鉴定到有限数量的 PPI,提示 FA 交联肽段的有效鉴定方法 仍有待进一步开发。如何将 FA 交联与高分辨率 MS/MS 技术结合,实现 体内全局蛋白质互作图谱(in vivo XL-MS mapping),是未来的重要方向。
More
甲醛交联除研究蛋白质–蛋白质相互作用外,还广泛用于 蛋白质–DNA/RNA 互作研究,如 染色质免疫沉淀(ChIP) 等技术。